元宝豆包踏进同一条河流,kimi怎么就“学”起了知乎?

AI产品一季度烧钱大战已告一段落,大模型之间的数据质量差距在迅速缩小,开源模型的技术壁垒难以形成,导致AI应用至今走不出一个超头部。大厂们逐渐走向两条路,李彦宏坚信AI应用会在B端率先爆发,而OpenAI奥特曼则认为五年后更值钱的是拥有10亿日活的互联网产品,而不是最先进的模型。AI新贵瞄准社交网络和社区,成为共同选择。Kimi正在小范围内测一款社区产品,从网上曝光的截图可以看出,Kimi的社区部分以用户分享的内容和评论为主,以瀑布流的形式呈现。同时还有一个个人主页,除了个人信息,还会显示用户发过的动态和赞过的内容。不同于“罗伯特”的插科打诨,“Kimi一下”的评论大多在与引导用户对内容话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探讨。 OpenAI正在研发一个类似X的社交网络,该社交网络将重点放在ChatGPT的图像生成功能和社交信息流上。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社交信息流应用在meta计划推出独立的AI应用,并计划将其与社交信息流结合的消息传出时,奥特曼便在X发文:“我们也可能开发一款社交应用。”目前并未有新消息传出。值得注意的是,早在Sora上线时,其左侧菜单栏就已经有了名为“Explore”的类社区空间。 目前国内头部AI应用中表现最好的DeepSeek,月活用户也仅是逼近2亿。尽管都有自研大模型,但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如社交、游戏、内容、支付等。将元宝接入微信生态,等于0成本地就能元宝AI嵌入了13亿用户的日常。某种程度上来说,豆包甚至只需要做好前期的投流的工作,通过猛砸钱把用户心智培养起来,让微信用户知道豆包这个AI应用,便能自然而然地在微信生态中自然使用。 对于用户来说,大多数工具类产品满足的都是特地场景下的即时需求,它们缺少内容,缺少像抖音、小红书那种通过内容信息流和大数据算法持续吸引用户的能力。单一功能的产品容易被替代,而社交化构建的多维场景才能让“用完即走”变成“沉浸式停留”。而AI应用如今面临的就是用户留存的问题——当用户在你的应用中找不到可以留下来的场景时,他们随时会离开。 大厂们不会愿意将自身置于这种被动位置。当领先者难以甩开追赶者时,真正的护城河便在于应用层的用户黏性。通过建立用户之间的关系链和互动机制,“兴趣圈层”的诞生能让用户更频繁地使用产品。用户不仅会因为自己的需求而来,还会因为社区的互动和归属感而停留更久。豆瓣小组的垂直兴趣聚合就是典型例子。社交关系一旦沉淀,用户迁移成本极高,形成“护城河”。 社交无疑是一块极具诱惑的小蛋糕,但它同样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前两年互联网大厂们曾争先恐后地推出不少社交产品但结局惨淡。目前关于Kimi的社区功能流传出的图片并不多,此前曾有网传消息称4月底会正式上线,但目前看来仍在测试中。社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理解用户。Kimi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的用户是什么样的?我要做的是一个UGC社区还是PGC社区?在社区自我成长之前,如何帮助用户建立认同感,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与基调?在没想清楚之前Kimi或许都难以称之为一个真正的社区。 总的来说,AI应用想要突破增长瓶颈、构建竞争壁垒需要实现社区化,通过精准的用户需求洞察、可持续的内容生产机制、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的平衡来实现突破增长瓶颈、构建竞争壁垒的战略选择。社区不仅是功能附加项,而是重构产品底层逻辑的核心引擎。同时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也需要平衡。

话题追踪

本信息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导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rfey.com/news/49659/

(4)

导读信息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邮件:sooting200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