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物理前沿导论》课堂上,教授袁峰正在介绍黑洞吸积理论。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概览物理学全局,培育科研志趣。自2024年以来,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3.0,推出多项创新举措,推动学科交叉,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通过拔尖计划2.0基地建设、个性化培养模式、跨学科融合机制,复旦大学致力于打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同时,学校注重“金课”建设,开设交叉跨学科课程,建设大学分、高难度的本研荣誉课程体系,覆盖本研全学段。
为培养“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打通本研选课间的壁垒,赋予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的权利和能力。本研学生同坐一个教室上课将成为常态。在培养路径上,学校实施“2+X+Y”的立体交叉的多元融通模式,其中,“2”是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X”是多元发展路径,“Y”则专攻融合创新能力培养。
本研融通是将本硕博各学段作为“完整的有机体”通盘考虑,旨在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开展长学制、全周期培养。学校通过“目标逆推”思路,重塑本研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学校着重对于学生实施长周期和全链条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实训,通过压缩学分、开设新课等方式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为这种“立交桥”式培养搭建了一套灵活机制,并着重对于学生实施长周期和全链条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实训。学校将用2-3年的时间全面革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造就多类型人才为目标,全面调整管理体制机制。
总的来说,复旦大学正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课程设置、个性化培养、跨学科融合、科研训练和实践实训等,致力于打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拔尖人才。
话题追踪
本信息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导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rfey.com/news/5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