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再下重手,极氪高端化会否功亏一篑?

吉利集团私有化极氪的报道。吉利集团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以溢价收购极氪剩余34.3%股份,若建议落实并完成,极氪将成为吉利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这场估值60多亿美元的私有化交易,不仅是吉利集团“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关键落子,更折射出极氪在高端市场的突围困境与销量承压的深层焦虑。 文章指出,吉利集团连续亏损销量承压,年报显示,极氪净亏损逐年加大,而亏损逐步加大的主因是研发费用的升高和渠道搭建铺设的基础成本费用支出。尽管极氪成为高端纯电销冠,但销量完成率远远不到20%,远低于领克的完成率。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吉利集团从去年开始就不断进行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合并,以避免内部竞争。同时,吉利从去年开始就不断进行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合并,将几何、翼真并入银河品牌,将领克并入极氪,这样的做法就是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入、增加成本。 此外,文章还提到吉利集团对极氪的管理层进行了调整,包括营销层面的权力重构和技术线的权力重构等。这些调整旨在利用领克的经验破解极氪的销量困境,以实现“1+1>2”的整合效应。 文章还指出,吉利集团在智能化领域力有不逮,尽管极氪在续航和充电效率上走在同行前列,但在智能化领域尚未形成压倒性差异化。同时,价格策略的摇摆进一步削弱了极氪的竞争力。此外,极氪的品牌形象正面临严峻考验,部分车主表示存在安全性与耐用性问题,在消费者投诉后未能给出明确的答复。 文章最后指出,吉利此次私有化极氪,表面上是为了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实则暗含对其高端化路径的深度调整。这场私有化交易的最终成败将取决于吉利能否在规模效应与品牌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消费者而言,极氪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若吉利能通过整合实现技术突破和服务升级,极氪有望成为“中国版BBA”;若过度依赖集团资源而丧失品牌独特性,其高端化进程或将功亏一篑。

话题追踪

本信息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导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rfey.com/news/56929/

(4)

导读信息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邮件:sooting200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