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行人相撞案"普法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案源于2023年5月19日发生的真实事件,一名59岁女性在行走时接电话并缓慢转身站住,被后方29岁女性撞倒导致骨折并构成十级伤残。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被告分期赔偿7万元的协议。 法院在后续调查中发现,此前发布的普法案例中存在多处表述不当:将被告性别误传为男性、夸大原告"突然转身"动作、错误强调"安全距离"概念等。法院相关负责人对此公开致歉,表示将规范案例普法工作。 该案引发热议的焦点在于"行人安全距离"的认定问题。专家指出,我国法律对行人之间安全距离尚无明确规定,司法裁判应基于过错责任原则,综合考虑具体场景、行为方式等因素。过度强调"安全距离"可能导致公众对行为预期产生混乱,背离公平原则。 这起案件反映出司法实践中需要平衡个案解决与法律指引的关系,既要保护受害者权益,也要避免形成"谁受伤谁有理"的错误导向。法院表示将吸取教训,提高普法宣传质量,维护司法公信力。
话题追踪
本信息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导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rfey.com/news/5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