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一轮二手资助房屋招标结果仅超额五倍,创下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约十年前)推出以来的最低需求水平。随着私人房屋价格上涨,资助房屋的受欢迎程度似乎有所下降,一些人认为资助房屋已不再必要。
香港的补贴住房市场和私人住房市场之间的重叠度确实越来越大。2021年,这两个市场的一手房成交额都在300万至500万港元(约合384.250至640.430美元)左右。去年,由于私人住宅价格较2021年9月的峰值下跌了近30%,这一数字扩大至100万至500万港元。这意味着,对于符合公共住房资格的人士来说,在私人住房市场的低端市场,选择越来越多。
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选择可能并不多。去年,私人住宅市场仅成交521笔售价在100万至300万港元的一手房,但根据“居者有其屋”计划购买资助房屋的申请却高达10.6万份。
此外,超过四成的香港家庭月收入低于2.5万港元,只能负担不超过300万港元的房屋。对他们来说,资助房屋仍然是置业的主要途径。公共房屋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置业愿望的使命依然重要。
资助房屋亦有助促进公屋的周转,让经济状况改善的租房家庭有机会购房,从而把租住单位出租给更需要的人士。
即使政府严厉打击滥用租房行为,通过发出终止通知书收回的公屋单位数量,仍然远远少于通过购买补贴房而收回的公屋单位数量——在过去五个财政年度中,每年的收回数量从 47% 到 323% 不等。
这表明,当局虽然应继续采取诸如提高租金和缩短富裕公屋租户租期等措施,但继续提供补贴住房以鼓励租户迁出公屋单位也很重要。
事实上,根据房屋署的公共房屋定期调查,公屋住户对购买资助房屋的想法越来越开放。在2023年进行的最新调查中,17%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新建公屋,15%的受访者尚未决定;14%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二手资助房屋,18%的受访者表示尚未决定。如果满足这一需求,预计最多可收回338.100个公屋单位。
相比之下,截至三月底,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仅约有116.400份,这表明资助住房在促进公共租赁住房存量的复苏和周转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购买补贴住房的需求如此之大,为什么申请数量却没有以前那么多呢?
首先,供应量有所增加,近期的销售中,要么增加了资助单位的数量,要么为公屋家庭预留了更大的配额。例如,在最新的白居二第二市场计划抽签中,资助房屋的配额大幅增加了1.500个,达到6.000个。
第二,新发售的资助单位面积与公屋住户的喜好不符。
过去15年,二手未补价资助房屋(主要指公屋住户)的成交量中,近90%的单位面积超过400平方英尺(约37平方米)。这清楚地表明,绝大多数公屋住户都偏爱面积更大的房屋。但近年来落成的资助公共屋邨,单位面积以431平方英尺(约39平方米)以下的单位为主,约占总楼面面积的60%至80%。
这种偏好的原因不难理解。除了每月的房贷还款外,拥有房屋还涉及管理费、地税和差饷等支出,所有这些支出都可能比公屋租金更高。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如果他们想放弃现有单位并买房,那么公寓至少要更大一些,才能真正提升生活质量。
简而言之,尽管房地产市场低迷使得私人市场低端住房选择增多,但资助房屋的存在理由依然存在。此外,需要更大的单位来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居住的渴望,推动升级改造,并提高公租房存量的周转率。
随着政府在增加资助房屋数量方面取得进展,希望单位面积也能随之增加,从而带头将香港打造成一个更加宜居的大都市。
本信息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导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rfey.com/news/61346/